开放日 报名通道
苏州中学国际部将于12月22日(周日)
举办校园开放日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报名参加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我们可以通俗地将其理解为“自信心”。
在当代教育5.0理念的引领下,IB教育以其独特的全人教育模式和个性化学习策略脱颖而出,成为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增强自我效能感和为大学生活做好准备的绝佳平台。
11月20日,苏州中学国际部的全体师生及100多组家庭跟随蔚政伟博士,从多维度审视,IB如何通过其核心素养、终身学习者培养目标以及独特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卓越的学习体验。
学习者能动性与自主性
马丁路德金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智力与性格的双重培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与“不教”之间找到平衡,也要求老师的身份从知识的传播者向学生学习的Facilitator(协调者)的转变。蔚博士说,在IB课堂中,学生被赋予了极高的学习自主权。这种能动性(Agency)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他们通过设定个人目标、组织行动计划以及反思学习成果,逐步建立起对自我能力的信心与信任。蔚博士现场在于DP2的同学互动中,探讨了IB的核心课程: 认识论(TOK), 创造活动服务(CAS), 专题论文(EE),以及中文口试中所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在一问一答的交流中,蔚博士向在场观众呈现了IB要求学生从兴趣出发,独立开展深入研究,不仅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更让学生在完成复杂任务后体验到“我能行”的满足感。
建构意义的教学模式
IB强调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让知识不再孤立,而是与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能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并从中体会到自己的行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蔚博士提到,IB教育强调学生的全球性视角的养成。这种视角,是从多个维度去思考与审视,而非单纯地讨论一件事情的对与错,好与坏。在教学中,IB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去选择具有普适性、跨文化性与地域性,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进行研究。当1991年蔚博士仍在爱丁堡大学求学时,IBO联系到他,让他带头去创建中文文化的学科框架。蔚博士说,这一次的契机,让学生从学习语言朝了解文化有序前进,让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从留有文字,到发出声音,奠定了他与IB的不解之缘。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可以产生实际价值,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成长型思维模式与支持系统
蔚博士说,IB学校通过建立充满支持和信任的学习社区,帮助学生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无论是教师提供的反馈,还是同学间的协作,都在持续强化学生“错误是成长的契机”的理念,降低他们对失败的恐惧感,激发更大的尝试勇气。在IB领域中,Carol Dweck博士的Mindset这本书时常被提及。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仅仅能处理低阶指令,比如背诵与记忆,或基本的引用,因此,他们的大脑活动很早便进入了固化思维阶段。而有些学生,能够频繁得到包括分析、对比、创造等高阶思维的训练,因此他们能够保持成长型思维。IB的课程体系,就是为学生的成长性思维提供了系统的支持。
学术研究能力的前置培养
蔚博士说,IB课程体系以其连贯性和跨学科特点著称,无论是MYP(Middle Years Programme)的个人设计,还是DP阶段的课程组合,学生都能够在多领域进行系统性探索,发展认知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显著提升,还为大学生活中的学术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蔚博士说,通过专题论文(Extended Essay),各学科的校内评估(Internal Aassessment)和TOK等系统性练习,相较于其它课程体系,研究能力,是IB学生与其他学生最显著的区别。
社交与情感技能的培养
蔚博士说,IB的教学理念与课程观始终引领着教育的发展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与学会共处,而这也与IB在过去半个世纪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尤其在社交与情感技能的培养上,IB所贯彻的五大学习技能,即社交能力,交流能力,研究能力,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方针。它们的落实,不仅仅是学科老师的任务,也是CAS协调员、图书管理员、专题论文协调员、升学顾问的任务,是在IB学校内每一个成员的职责。IB所注重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跨文化理解能力将在大学生活中,在学生需要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同龄人时,成为了IB毕业生适应多元化校园的重要优势。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曾提出“学生中心、课堂中心、活动中心”的实用教学主义,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而这些都是IB的精神内核。杜威的得意门生、苏州中学的首位校长汪懋祖先生则把杜威的思想带来了苏州中学,并引导了之后近百年的教育理念。蔚博士说到,在苏州中学办IB,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与苏中先贤的隔空对话。
最后,蔚博士援引了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未选择的路》与大家共勉: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了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而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the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s.
蔚政伟 博士
Dr. WeiZhengwei
80年代中期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在海外高校任教并参与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自1992年起,先后担任IBO大学预科项目总考官、课程审核委员会和考官委员会委员及教师培训官等职务,就IBO组织的战略发展规划、教学及考试大纲的审改、主考官的任命、IB教师的培训工作等事宜,为该组织最高决策层提供建议和全球各地老师做培训。后又担任IBO中国地区推广大使。2009年回国创建和先后担任几家学校的领导职位,并被多家国内外国际学校邀请为高级顾问。2017年,为大力倡导国际教育健康的生态和文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教育的课程与实践,与业内同仁共创“中华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
①特别声明:本站点注明为"原创"的文章,版权均属国际教育在线所有,未经书面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未注明“原创”的文章,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联系邮箱:858617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