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发自内心的给予,而非恐惧下的索取。
“非暴力沟通?是不是就是不能吵架,要忍着的意思?”这是我们开启共读之旅前,许多人心中的疑问。
近日,北外ICC的教师、学生和家长们共同翻开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开启了第一期共读活动。我们首先做的,就是为“非暴力”正名,并探寻沟通的初心。
破除迷思,“非暴力”远不止“不动手”
“非暴力”一词常让人联想到政治运动或克制身体暴力。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说的“非暴力”,源于甘地的“Nonviolence”理念,指的是一种让爱主导的、发自内心的生活态度。它意味着我们的沟通不再是“情绪的奴隶”或“本能的反应”,而是清醒地使用语言,让爱和尊重自然流露。
它并非要求我们忍气吞声、一味妥协。恰恰相反,它给予我们一种更强大、更真诚的力量去表达自己,并关切地倾听他人,最终达成深度的理解与联结。“非暴力沟通”本质上是一场“爱的语言”的学习。
沟通的初心是“给予”,而非“索取”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陷入“暴力沟通”,是因为我们的表达背后隐藏着恐惧、指责或交易。
“你如果再这样,我就……”
“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就得……”
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是由衷的给予。它邀请我们转变心态:我表达,是为了让你看见真实的我,而不是为了控制你。我倾听,是为了理解你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准备反驳你。
当我们怀着“给予”的初心去沟通——给予理解、给予尊重、给予真诚的自我——我们就不再是情绪的对抗者,而是情感的共建者。
我们的工具:通往理解的“四要素”
如何将“给予”的心态落到实处?我们学习了非暴力沟通的基石——四个要素。这是帮助我们清晰表达、深度倾听的“地图”。
观察(Observation):摘下评判的眼镜,看清事实本身。
感受(Feeling):觉察并连接我们内心的情绪。
需要(Need):洞见所有感受背后的根源——那些人类共通的内心需要。
请求(Request):为了丰富彼此的生命,提出明确的、积极的行动请求。
这四要素不是冰冷的步骤,而是带着尊重和同理心,将我们内心深处的“需要”与“给予”相连的桥梁。
种下一颗名为“觉察”的种子
改变不会一蹴而就。第一期的目的,绝非让大家立刻成为沟通大师。它更像是在每个人心田里,播下两颗宝贵的种子:
第一颗是“澄清”——我们澄清了“非暴力”是一种充满爱的力量,沟通的初心是发自内心的“给予”。
第二颗是“觉察”——它邀请我们在每次沟通前,停顿一秒,问自己:“我此刻是出于恐惧在索取,还是出于爱在给予?”
这颗种子需要我们用理解和练习去浇灌。而读书会,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壤,让大家能安全地练习这种“爱的语言”。
这条路很长,但携手同行,便不会孤单。这只是北外ICC校园共建之路的第一步,一个充满希望和真诚的开始。未来,我们将沿着“四要素”的地图,深入练习如何倾听与表达。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持续关注这场关于“好好说话”的旅程。
end
让世界名校为你转身
名校来了
为了帮助广大有意转轨国际化教育的家庭提供更好的择校规划,一站式解决择校难题,北京第二十六届国际名校来了升学择校咨询会将于11月1日在北京千禧大酒店·二层宴会厅举办。现场邀请京津冀60多所优质国际化学校的校长/招生官与家长面对面沟通,数十位校长大咖和择校专家发表演讲,还有多位不同领域的升学规划专家为家长一对一答疑,欢迎点击下方图片预约报名!
点击下方图片
立即预约择校展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