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的课堂上,孩子们经常会被这样的问题吸引:
“如果周末去参加生日派对,就没时间完成手工课作业,这个选择背后藏着什么经济学原理?”
看似日常的困惑,却是经济学中 “机会成本” 的生动实践。这门课程以独特的视角告诉学生:经济学不是高深的公式推导,而是解读生活的思维工具,更是提升英语能力的天然训练场。
生活中的经济学:用趣味案例解锁思维密码
经济学的课堂从不缺乏贴近生活的案例,课程里看似严肃的知识点,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融入学生的日常认知。
亲子对话之资源的有限性:
当孩子提出 “想买新球鞋又想报乐高课” 时,家长或许会发现,孩子已能自觉运用 “有限资源与无限欲望”分析:
“每月零花钱是固定的,就像社会的资源有限,必须决定‘生产什么’—— 是满足当下的娱乐,还是投资长期的技能?”
这种将家庭场景与经济学核心问题结合的思考,正是IG经济倡导的 “生活化学习”。
机会成本的决策训练:
课堂上学生绘制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PPC)”也可以是 “课后时间分配图”:横轴是 “作业时间”,纵轴是 “游戏时间”,曲线的斜率直观展示 “多做 1 小时数学题需要牺牲多少娱乐”。
学生们惊讶地发现,经济学图表不仅能分析企业生产,还能规划自己的时间管理,这种 “学以致用” 的成就感,让抽象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价格弹性的消费洞察:
分析 “巧克力调价对销量的影响” 时,学生们通过数据发现:巧克力降价 10% 后销量激增,而鸡蛋米面之类的产品销量变化不大。
结合 “需求价格弹性” 理论,他们得出结论:“有替代选项的商品(如巧克力)弹性大,刚需商品(如鸡蛋)弹性小。”
这样的分析能力,甚至让家长在超市比价时,也会主动倾听孩子的 “经济见解”。
经济学与英语的双向赋能:在学科融合中自然成长
经济学的英文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掌握经济知识的同时,英语能力实现 “润物细无声” 的提升。
术语记忆:从碎片化到场景化
经济学里的「market equilibrium(市场均衡)」「division of labour(分工)」等术语,不再是孤立的单词,而是与「供需曲线」「工厂流水线」等场景绑定的「意义载体」。
学生们发现,记住「opportunity cost」的前提是理解「选择与放弃」,这种「情境化学习」让词汇记忆效率翻倍。
思维表达:从单向输入到双向输出
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用英语论证 “政府是否应该对含糖饮料征税”:从 “private cost(消费者个人支出)” 与 “social cost(社会医疗负担)” 的差异,到 “税收如何引导消费行为”,每一次发言都是英语逻辑表达的实战。
当孩子开始用 “Firstly…Secondly…Therefore…” 等句式分析生活现象,用英语向亲友解释 “间接税如何抑制消费”—— 这正是学科融合带来的语言运用能力飞跃。
学生成长实录:在趣味与挑战中破茧,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成长节奏
IG 经济学的课堂像一个充满惊喜的实验室——这里有巧克力调价的趣味探讨、工人争取自身权益的模拟,却也藏着「全英文术语迷宫」与「逻辑推导关卡」。
当「有限资源与无限欲望」的生活化案例遇见「opportunity cost」的英文表述,当「价格弹性计算」撞上「PED 公式推导」,这门课的魅力恰恰在于:
它用趣味点燃探索欲,又用知识密度和语言门槛,为每个孩子设置了专属的「成长副本」。
以下是三位学生的学习经验分享,他们有着不同的起点,却都在经济学的世界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光方式。
罗婉康同学:优秀是一种习惯——高效学习的秘籍
在经济学科的学习中,我始终保持着不错的成绩,这得益于我长期坚持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我摸索出了一个“黄金30分钟”法则——每节课前半段,老师讲的往往是最核心的知识点,必须牢牢抓住。比如讲到需求价格弹性(PED)和供给价格弹性(PES)时,老师一开始推导公式、拆解弹性系数对市场供需的影响,这时一定要跟着老师做笔记。
至于后半节课,我会重点捕捉老师反复强调的,例如弹性在定价策略中的应用,将考试高频知识点学透。事实证明,只要抓住课堂精华时段,后续复习能省下不少力气。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是我巩固知识的关键步骤。把每一道作业题都当作检验学习成果、深化知识理解的契机。在解题过程中,不仅满足于得出正确答案,更注重分析解题思路和背后的经济逻辑。通过作业,我学会课堂所学灵活运用,也及时发现知识漏洞并加以弥补。
思维导图是我梳理经济知识体系的有力工具。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我都会制作思维导图。但我不是机械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带着问题去构建。
比如思考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在实际经济场景中的应用等。这样制作出的思维导图,不仅是知识的可视化呈现,更是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的思维指南。
此外,经济学科专业术语特别丰富,掌握好经济单词至关重要。我会利用碎片化时间强化记忆。扎实的词汇储备,让我在阅读经济文献、解答题目时更加顺畅,能准确理解题意,避免因术语误解而丢分。
对于从小就读于公立体系学校的我来说,经济学这门科目对我而言既遥远又陌生,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也是从零的开始。
在刚刚入学NOA的时候,繁杂的经济学原理和生僻的经济学名词令我望而生畏,其庞大的知识体系和所需的词汇量储备对我来说更是天方夜谭。
我记得在最开始的学习过程中,经济这一科目是除雅思学习外,需要我去花费最多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理解和掌握的学科,从理解并背诵中文释义,再将中文转化为英文,再到最后的默背英文释义和应用,这不仅需要自己的努力用功,更离不开老师的帮助督促和同学的陪伴。
从最初的PPC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到经济体制、市场失灵,再到如今的关于银行、工会和企业的深入学习,对于经济学这门科目来说,一点一滴的成长需要的或许并不是所谓的“天分”,而更多的是持之以恒的韧性和一个良好的态度。
专注于课堂,认真完成作业,日积月累的坚持学习就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随着年级的提升,日后的经济课程会越来越困难,它需要更多的词汇储备和对经济学原理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但通过这半年多来的学习和经济姚思敏老师的悉心教导,我现在不仅不再畏惧经济学这门课程,甚至对这门课程有了一定的兴趣。
我想,这才是我这半年多来最大的收获,希望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每当我看到这篇文章,都能不忘来时路,步履不停的坚持走下去。
宋雨燕同学:转学新生的破茧之路——从陌生到融入的蜕变
这些学习方法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使我能让经济一直保持着不错的成绩。
房紫晨同学:逆袭不是爽文,是坚持带来的奇迹
当我踏入新东方的校园,望着陌生的教学楼和来来往往的同学,心中既充满期待又忐忑不安。作为一名从未接触过经济课程的转学生,我深知前方的道路布满挑战,但我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在这里开启一段全新的学习征程。
初来乍到,英语和专业知识的双重挑战如同一座大山横亘在我面前。
英文的经济教材和课堂授课,让我时常陷入理解的困境,那些复杂的经济术语如同天书,令我望而生畏。而从未涉足过的经济知识领域,更是让我在课堂上常常一头雾水,感觉自己与同学们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
然而,我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我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为了攻克英语难关,我制定了详细的背单词计划。课堂上,我全神贯注地听讲,不放过老师讲解的每一个细节,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记录下来;在专业知识学习上,我认真研读教材,仔细整理笔记,遇到不懂的问题,积极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
在适应学校生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新东方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同学们热情友好,他们主动帮助我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耐心地为我讲解我不理解的知识。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很快融入了这个集体,和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问题,共同进步。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学习。
在学习经济的过程中,姚老师对我的帮助至关重要。记得第一次上经济课,姚老师就主动找我了解情况,鼓励我,并为我制定了学习方案。在姚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学习经济的方法,对经济课程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不仅适应了学校的生活,还在学习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我深知,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不能满足于现状,要继续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不断探索经济知识的奥秘。
这段在新东方的学习经历,就像一次破茧成蝶的蜕变。它让我明白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正确的方法,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我将带着这份勇气和信心,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在经济知识的海洋中不断遨游。
结语
经济学带给学生的,远不止于课堂知识或考试成绩。它带来了语言进阶——在真实的学科语境中使用英语,让语言能力与认知水平同步提升;它更是思维启蒙——让学生从小理解 “选择必有代价”“资源需要优化配置”,这种理性思维将贯穿未来的学业、职业乃至人生决策。
经济学用趣味与专业的双重底色,为学生绘制一幅 “知识与能力齐飞” 的成长蓝图。
在这里,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经济学视角,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悄悄成为更好的自己
end
让世界名校为你转身
名校来了
为了帮助广大有意转轨国际化教育的家庭提供更好的择校规划,一站式解决择校难题,北京第二十六届国际名校来了升学择校咨询会将于11月1日在北京千禧大酒店·二层宴会厅举办。现场邀请京津冀60多所优质国际化学校的校长/招生官与家长面对面沟通,数十位校长大咖和择校专家发表演讲,还有多位不同领域的升学规划专家为家长一对一答疑,欢迎点击下方图片预约报名!
点击下方图片
立即预约择校展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