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当清晨的阳光洒在启明星学校北皋校区的草坪上,几个孩子正用中英双语热烈讨论着——中国学生用流利英文分析《哈姆雷特》的独白,外国同学则用标准中文解读《论语》的智慧。这一幕生动缩影,恰是这所"小而美"的双语学校二十年来坚守教育初心的真实写照。
启明星学校诞生于2002年,由蔡金勇与Dawn Vermilya夫妇因找不到满足"双语双文化"教育愿景的学校,在理念相同的家长支持下创办。作为艾毅教育集团旗下的K-12一贯制学校,它从最初的社会创新项目,逐步发展为拥有北皋、三里屯、泉发三个校区的教育共同体,校园总面积达50,000平方米,服务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学段学生.
如今,这里汇聚了来自20多个国家的1000余名学生,以1:5的师生比实现个性化培养. 北皋主校区作为"品格教育与社会创新基地",三里屯校区侧重小学阶段启蒙,泉发校区则采用蒙台梭利教学法,三个校区虽定位不同,却共同践行着"笃行中西合璧之教育,培养厚德创新之公民"的核心理念.
校董会执行董事许尚杰的观点道出了学校的育人逻辑:"坚持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品德教育,中学阶段的社会创新项目,培养学术优秀、同时具有高尚品德、无私服务他人、有勇气改变世界的学生". 这种理念源于创始人"培养能在中西方文化中茁壮成长、具有坚强品格的双语双文化学生"的初心,在课程体系中体现为三大支柱的融合:
国家课程奠定学术基础,确保学生掌握中国文化根脉
IB国际文凭课程培养探究能力与全球视野
特色社会创新课程则让学生从实践中理解"服务"的意义,正如学校使命所强调的——"成为有勇气激励他人,并以积极行动创造更公正及可持续发展和合世界的社会创新者"
核心价值观锚点
启明星以"尊重、团结、关爱、卓越、服务"五项价值为基石,其中"服务"被特别强调为连接知识与行动的桥梁。创始人Dawn Vermilya曾指出,学校本身就是"具有社会创新DNA的项目",从创立之初就致力于回应时代对"心怀天下的全球公民"的需求.
不同于规模化办学模式,启明星始终保持"小而精"的特质。50,000平方米的校园里,既有蒙台梭利教室、艺术工作坊等专业空间,更有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共享区域. 1:5的师生比让教师能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而来自20多个国家的学生构成的多元社区,本身就是"全球公民"教育的活教材.
当被问及学校二十年长盛不衰的秘诀,许尚杰的答案朴素却深刻:"我们只想办一所真正关注孩子内心成长的学校——让他们既能用中文讲述中国故事,也能用英文理解世界智慧,更重要的是,拥有改变社会的勇气和温度。"这或许正是启明星成为家长心中"教育灯塔"的核心密码。
北京市启明星学校构建了从幼儿园到高中(K-12)的一贯制课程体系,以蒙台梭利双语启蒙为起点,IB国际课程框架为核心,社会创新教育为特色,形成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根基的教育生态。其课程设计突破传统学科界限,通过“课堂场景—课程价值”的双线叙事,将知识传递转化为能力培养与品格塑造的动态过程。
在幼儿园蒙氏教具区,3岁的朵朵正专注地用粉红塔搭建“城堡”,5岁的哥哥辰辰蹲在一旁轻声指导:“这块应该放在最下面,它是最大的。”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启明星的混龄班级上演。作为北京少数采用中英双语蒙台梭利项目的幼儿园,其课程以“半天中文浸润+半天英文探究”为基础,教师团队均获美国蒙台梭利协会认证,通过可触摸的感官教具(如插座圆柱体、色板)引导儿童自主发现数学逻辑与语言规律。
混龄教育模式在这里被赋予深层教育意义:2-6岁儿童在同一空间学习时,年长儿童自然发展领导力与责任感,年幼者则通过模仿与求助培养沟通能力。正如幼儿园阶段“力求改变的妙想”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当4岁的童童主动为新来的外国小朋友翻译游戏规则时,语言能力与同理心已在真实社交场景中悄然生长。
小学五年级的周秦从未想过,一次课堂讨论竟会演变成全校推行的“垃圾分类革命”。在IB小学项目(PYP)的“共享地球”探究单元中,他和团队发现校园垃圾桶分类标识模糊导致混投问题。通过三周的行动导向学习——从设计调查问卷统计师生投放习惯,到走访社区环卫站了解处理流程,再到用3D打印技术制作带传感器的智能分类桶模型——最终形成的《校园垃圾分类优化方案》不仅被纳入学校管理制度,其设计思路还被周边社区借鉴。
这种“探究—反思—行动”的闭环,正是PYP课程的核心价值。启明星小学部融合中国国家课程与IB框架:中文课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教材夯实母语基础,英文课遵循美国共同核心标准使用《Journeys》教材,而数学、科学等学科则通过50%中英文双语授课,让学生在“用两种语言思考同一个问题”中培养跨文化认知。
11年级学生李悦的环保方案《城市雨水花园设计指南》,如今正躺在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的案例库里。作为“力求改变的英才计划”参与者,她在哥大教授指导下,用三个月时间调研北京7个社区的雨水利用现状,结合校园“地球日”活动中师生用回收塑料瓶、旧木板搭建的微型温室数据,最终形成兼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社区改造方案。
这一过程映射出启明星社会创新课程的“修身—阅世—日新”三维框架:幼儿园阶段鼓励“改变的妙想”(如用绘画表达对流浪动物的关注),小学培养“改变的品格”(通过社区服务理解责任),初中开展“改变的项目”(如设计校园节能计划),高中则通过“创业+英才计划”推动实际社会影响。这种阶梯式设计,让学生从“想到”到“做到”,实现认知与实践的统一。
在高中中文课堂上,学生们正用双语讨论《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象征意义——这堂融合课的教材左侧是部编版原文,右侧则是学生自主翻译的英文批注。启明星中学部(MYP/DP)以80%英文授课保障国际课程衔接,同时通过中文语言与文学、历史等学科坚守文化根脉:中文课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历史课采用“情景再现教学法”还原中国古代制度,而IBDP视觉艺术展则常以京剧脸谱、水墨元素为创作主题,在北京红砖美术馆等专业场馆引发关注。
学术成果的呈现从不依赖奖项罗列:牛津大学编程挑战赛全国一等奖得主陈华霖,入学时连三阶魔方都无法复原。在STEM课程“神奇科学堂”的启发下,他从编程控制机器人开始,逐步参与计算机竞赛备赛课后课,最终带领团队开发出基于AI的古籍修复辅助程序——这种“兴趣—探索—成就”的成长轨迹,恰是启明星“个性化分层教学”的生动注脚。
课程价值内核:启明星通过“所有教师都是语言教师”的理念,将双语能力培养融入各学科;以1:5的师生比(高中1:4)保障个性化指导,让每个学生既能用IB思维探究世界,又能带着中国根基走向未来。
三里屯校区的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在“秘密花园”的薄荷与罗勒叶片上。James 老师蹲下身,指尖轻触一株番茄幼苗的绒毛,身后四个孩子正托着观察记录本屏息凝神。这位毕业于哈佛大学环境科学系的青年教师,此刻正用中英双语交替讲解植物蒸腾作用:“你们看这片叶子的纹路,就像大自然的血管系统。”他忽然指向角落里的堆肥箱,“我想让孩子们知道食物从哪里来——不是超市的包装袋,而是泥土里的努力与耐心。”在启明星,这样的跨学科探究课每天都在发生,平均每 5 个孩子就有 1 位硕士以上学历的老师“专属关注”,而像 James 这样毕业于哈佛、哥伦比亚等全球顶尖学府的教师,构成了师资团队中 40% 硕士/博士群体的核心力量
数学教室的灯光在放学后依然明亮。Bita 老师正用不同颜色的马克笔在白板上推演方程组,面前的男孩是刚转来的插班生。“我们试试用图形法解这个问题,就像你上周画的思维导图那样。”她轻声说,顺手将男孩的错题录入平板电脑里的个性化学习档案。这种“课后 15 分钟定制辅导”在启明星并不罕见——1:5 的师生配比让教师有充足时间追踪每个学生的思维轨迹,而分层教学体系则确保无论是数学竞赛苗子还是基础薄弱生,都能获得适配的学术支持。Bita 曾在访谈中提到:“这里的每个孩子都像未展开的函数图像,你需要耐心找到他们的定义域。”
柳慧老师的办公桌上,三十多本错题本码放得整整齐齐,每本扉页都贴着彩色便利贴:“小明:分数应用题需强化单位‘1’认知”“Lily: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混淆”。这位拥有北京语言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的中文教师,会在每周教研会上分享这些“研究案例”:“错题不是错误,而是思维的指纹。”她开发的“三阶错题分析法”已纳入学校的分层教学手册——从错题归因到同类题训练,再到跨文本拓展,形成完整的能力提升闭环。这种精细化教学背后,是启明星对教师资质的严格把控:100% 教师拥有学士学位,40% 持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中外教团队平均教龄超过 15 年,构成了学术支持的坚实基础。
一位五年级学生家长在访谈中提到:“转学两个月后,最惊讶的是孩子居然主动拉着外教讨论《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要知道他以前连英文绘本都懒得翻。”这种转变或许正源于教师团队“学术热忱 + 个性化关注”的化学反应:当哈佛学霸带着学生在花园丈量土地面积,当蒙氏教师用三阶段教学法引导孩子认识汉字结构,知识便从课本变成了可触摸的成长体验。
教学日常的细节更显用心。幼儿园和一二年级没有笔头作业,孩子们在“美德课”上用戏剧演绎孔融让梨;三四年级的数学作业控制在半小时内,却配套了“超市购物预算”等生活化实践任务;中学部虽增至 120 分钟作业量,但其中 40% 是小组合作的探究式课题。正如首席教育官白佳玲女士所言:“我们要培养的不是解题机器,而是能带着好奇心丈量世界的终身学习者。”这位拥有课程与教学评估硕士学位的教育专家,构建的三级教研体系(学科组备课 + 跨文化研讨会 + 国际课题研究),让 12 个国家的教师能在专业成长中持续反哺课堂。
从三里屯的秘密花园到北皋校区的实验室,启明星的师资力量正以“1:5”的师生比为支点,撬动每个孩子的成长可能。当数据(40% 硕博率、15 年平均教龄)转化为课堂上的俯身倾听与错题本上的细致批注,教育便有了温度与深度的双重刻度。
清晨七点半的启明星校园,晨读角的琅琅书声已穿透薄雾。低年级学生用稚嫩的童声交替朗读着《三字经》与英文童谣,高年级学长则围坐讨论莎士比亚戏剧选段,中英双语的韵律在朝阳中交织成独特的校园晨曲。这种沉浸式语言环境,与三里屯校区30%的外籍学生比例形成的多元文化氛围相呼应,构成了启明星学子日常成长的底色。
午餐时分的食堂总是充满暖意。打菜窗口的阿姨们不仅能准确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还会对挑食的学生变魔术般递上一勺“秘密花园”的小番茄——这些来自屋顶种植园的新鲜蔬果,是启明星“劳动教育+营养健康”理念的生动实践。有学生笑称:“阿姨的‘蔬菜攻势’比妈妈的唠叨更有效,现在我居然开始期待每天的番茄了。”
午后的运动场上,意外常常变成欢乐的催化剂。当棒球队员将决胜球误打入球场旁的菜园时,教练没有责备,反而笑着打趣:“正好给James老师的番茄施肥!”这个充满幽默感的瞬间,恰是启明星“包容式体育教育”的缩影。学校不仅配备FIFA认证足球场和专业击球笼,更通过这类即兴互动,让学生在竞技中学会从容面对失误。
放学后的时光则属于社团的主场。在所有课外活动中,智趣魔方社的故事堪称传奇。2010年,当6年级学生Kris带着三阶魔方走进教室时,谁也没想到这个“小玩具”会演变成全校最火的社团。如今每周三下午,30多个孩子挤在活动室里,拧动魔方的“咔咔”声比下课铃还热闹,学期末的竞速大赛更是堪比小型锦标赛。社员陈华霖回忆:“老师说‘解决问题就像还原魔方,需要耐心和方法’,现在我们不仅能盲拧三阶,还在社团里学会了团队协作——毕竟,最快的还原速度往往来自互相拆解步骤的智慧碰撞。”截至目前,这个以“弘扬魔方文化,绽放智趣光芒”为宗旨的社团已吸引500余名会员,累计斩获超100项赛事奖项。
校园生活剪影
晨读角:中英双语朗读交织,低年级童谣与高年级经典文本形成文化对话
食堂记忆:屋顶种植园的“秘密食材”与阿姨的个性化关怀,构成最温暖的味觉记忆
运动场上:棒球误击菜园的意外,成为教练传递“失误即成长”理念的生动教材
魔方社传奇:从单人兴趣到500人社团,拧动的不仅是魔方,更是逻辑思维与团队协作的火花
这些碎片化的日常,共同勾勒出启明星“学术严谨性与成长趣味性平衡”的教育图景。当暮色降临,活动室的魔方灯光与剧场排练的钢琴声遥相呼应,学生们在120余种课外活动中探索热爱——无论是AI编程课上调试代码的专注,还是马术体验课上与马匹的默契配合,都在诠释着这所学校“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光芒”的教育承诺。
①特别声明:本站点注明为"原创"的文章,版权均属国际教育在线所有,未经书面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未注明“原创”的文章,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联系邮箱:858617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