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5年9月28日——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斯特朗洛山天文台的穹顶下,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布莱恩·施密特(Brian Schmidt)教授正凝视着星空。这位因发现宇宙加速膨胀而享誉全球的天文学家,如今以校长身份带领这所顶尖学府迈向新征程。在近日访华期间,施密特接受了本报专访,分享了他对科学探索、教育使命与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
从“意外发现”到诺奖:宇宙加速膨胀的颠覆者
1998年,施密特领导的“高红移超新星搜索队”在追踪遥远超新星时,发现了一个颠覆传统认知的现象:宇宙并非如预期般因引力作用而减速膨胀,反而在加速膨胀。这一结果与美国天文学家亚当·里斯和索尔·珀尔马特的团队独立验证,共同揭开了“暗能量”的神秘面纱。2011年,三人因这项突破性研究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时我怀疑数据出了错。”施密特回忆道,“我们像朝着空中抛球,却眼睁睁看着它飞向蓝天而非落回地面。”这一发现迫使科学界重新思考宇宙的终极命运——若暗能量持续主导,宇宙或将走向“热寂”,所有恒星熄灭、原子分解,最终陷入永恒的寒冷与黑暗。
尽管成就斐然,施密特却谦逊地自称“普通人”:“科学是团队的努力,我只是恰好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他强调,爱因斯坦1917年提出的“宇宙学常数”理论早已为暗能量埋下伏笔,而现代技术的进步才使观测成为可能。
教育者的使命:培养“敢于冒险”的全球人才
作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施密特将教育视为“改变人生的力量”。他特别关注中国学生的表现:“他们勤奋、专业基础扎实,但往往过于谨慎,习惯等待指令而非主动探索。”他鼓励中国学生融入澳大利亚的创新文化:“学术突破需要‘无计划’的冒险精神,这不仅是科研的精髓,也是全球化时代所需的素养。”
ANU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研究院(RSAA)拥有南半球顶尖的观测设施,包括3.9米英澳望远镜和SkyMapper广域测量望远镜。施密特透露,学院正与中国合作研制射电焦平面阵列技术,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升级“数码相机”功能,同时在南极科考、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等项目中深化合作。“科学无国界,但人才培养需扎根本土。”他强调,ANU与哈佛、剑桥等名校的联合项目,旨在让学生同时掌握国内“世界级课题”的实践能力与国际前沿视野。
科学家的另一面:农场、酒庄与生活的平衡
脱下白大褂,施密特是一位热爱生活的“斜杠青年”。他在新南威尔士州经营着四星级酒庄Maipenrai,曾将自制葡萄酒赠予瑞典国王;他还是烹饪爱好者,甚至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以美食比喻科学探索:“每瓶佳酿都需时间沉淀,正如每个重大发现都源于长期的积累与偶然的灵感。”
对于年轻科研者,施密特给出务实建议:“不必将学术视为唯一出路。科学训练培养的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在金融、数据科学甚至酿酒业都能大放异彩。”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博士毕业后曾因家庭原因险些放弃科研,最终在坚持与机遇中收获诺奖。“生活没有标准答案,但竭尽所能与保持开放心态,永远是正确的选择。”
展望未来:在“哈勃张力”中追寻宇宙真相
当被问及未解的科学谜题,施密特指向了“哈勃常数争议”——不同方法测得的宇宙膨胀速率存在6%的偏差,可能暗示着暗能量随时间变化或未知物理定律的存在。“这或许是现代宇宙学最大的悬案。”他透露,ANU正参与暗能量光谱仪(DESI)和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Euclid)项目,旨在通过更高精度的观测揭开谜底。
对于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施密特引用了一句名言:“我们不过是星尘暂时聚成的智慧火花,但正是这份短暂,赋予了探索永恒的意义。”
结语
从蒙大拿州的农场到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坛,从超新星的观测到大学校长的管理,布莱恩·施密特始终以“普通人”的姿态践行着对科学的热爱与对教育的责任。在他看来,无论是发现宇宙的奥秘,还是酿造一杯美酒,本质都是对“未知”的敬畏与对“可能”的追求。正如他常对学生说的:“不要追逐不切实际的东西,但永远不要停止好奇。”
end
让世界名校为你转身
名校来了
为了帮助广大有意转轨国际化教育的家庭提供更好的择校规划,一站式解决择校难题,上海第二十六届国际名校来了择校咨询会将于10月26号[周日]在上海金茂君悦大酒店2层宴会厅举办。现场邀请上海50多所优质国际化学校的校长/招生官与家长面对面沟通,数十位校长大咖和择校专家发表演讲,还有多位不同领域的升学规划专家为家长一对一答疑,欢迎点击下方链接预约报名!
近期展会详情
点击下方图片
立即预约择校展名额
①特别声明:本站点注明为"原创"的文章,版权均属国际教育在线所有,未经书面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未注明“原创”的文章,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联系邮箱:858617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