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教育的边界正被不断拓宽。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下一代,成为无数家庭关注的焦点。《教育会客厅》名校访谈节目走进各类国际化学校,对话学校负责人,探寻国际化教育的核心与温度,为家长提供与学校沟通的平台。
近日,青苗学校顺义校区执行校长杨承做客名校来了第二十二届国际教育择校咨询会现场访谈间。
青苗学校顺义校区执行校长杨承
Q1:请从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配比、国际认证资质三个核心维度介绍一下青苗学校在国际教育中的差异化优势?
杨承:青苗作为拥有27年历史的老牌国际化双语学校,在国际教育领域始终扮演着引领创新的重要角色。其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师资配备,充分展现了学校对教育品质和学生发展的高度重视。
在课程设置方面,青苗凭借全北京五个校区、全国八个校区的规模优势,构建了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小学和初中阶段,学校以IB课程的PYP和MYP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同时夯实双语和数学基础,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成长筑牢根基。进入高中阶段,各校区根据区域学生需求展现出差异化特色。以顺义校区为例,采用全IB体系,高中阶段侧重IB DP课程,为学生提供连贯且具有深度的国际教育体验;海淀校区则以AP课程为主,同时开设普高、香港DSE课程等多种选择,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未来升学规划。
师资方面,青苗有着严格的要求。学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小班化、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师生配比保持在1:4至1:5的优质水平,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指导。此外,青苗高度重视名校长、名师的引领作用,不仅从公立体系吸纳优秀教师,还针对特色课程延揽专业人才。如海淀校区发展香港DSE课程时,邀请了一批香港优秀教师加入;顺义校区在IB课程发展中,聘请了新加坡艺术学校(曾获全球IB平均分最高)的优秀管理者和教师,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注入了强大的专业力量。
Q2:青苗学校在全球化教育与人工智能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是如何帮助孩子通过个性化学习路径以及多语言沉浸式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竞争力与跨文化适应力?
杨承: 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对基础教育产生深远影响,青苗学校十分关注这一技术革新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自去年暑假起,青苗学校成立未来教育中心,并特别邀请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前副院长Paul Kim担任引领者。在他的专业指导下,开展大量AI主题及科技融合主题的课程与学生项目设计,助力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技术的理解、应用与开发。
在日常各科教学中,青苗学校同样注重将AI工具融入教学过程。一方面,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新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可能应用场景以及潜在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培养学生以积极、开放的态度拥抱技术变革,而非回避或恐惧,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科技浪潮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Q3:临近中考,对于正在筛选国际教育路径的家庭,您认为最需要突破的认知误区是什么?能否给出一些专业建议?
杨承:我认为,家长在为孩子规划国际化教育路径时,充分了解孩子至关重要。国际教育领域拥有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然而,这些课程体系并无绝对的优劣或难易之分,其适配性完全因人而异。若孩子综合兴趣广泛,在语言表达方面展现出较强能力,且善于深入思考,那么IB课程或许就是理想之选。而对于偏科现象较为明显,应试能力突出但语言能力相对薄弱的孩子,A-level课程可能更为契合。
因此,家长在为孩子选择课程体系时,务必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避免陷入“一刀切”的误区,认为某个课程必然优于其他课程或必然更难。
①特别声明:本站点注明为"原创"的文章,版权均属国际教育在线所有,未经书面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未注明“原创”的文章,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联系邮箱:858617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