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教育的边界正被不断拓宽。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成为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学生,已经是无数家庭关注的焦点。国际在线教育频道《教育会客厅》国际化教育之声节目系列报道,对话学校及机构负责人,探寻国际化教育的核心与温度,为学生、家长提供与学校沟通的平台。
近日,北京爱迪学校双语高中教务长郝文馨做客国际在线教育频道2025《教育会客厅》。
北京爱迪学校双语高中教务长郝文馨
以下为本次访谈实录:
请您介绍下北京爱迪学校双语BHS的基本情况?
郝文馨:大家好,我是北京爱迪学校双语高中的教务长郝文馨。北京爱迪学校双语高中项目系经国家教育部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正式批准设立,其开设的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接受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与朝阳区教育委员会的双重监管。学生入读后须完成全部普高课程学习并参加北京市统一组织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通过考核者将获得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统一颁发的高中毕业证书。
该教育项目定名为“双语高中”,源于其构建的双向升学通道设计:持有高中毕业证书的学生既可选择继续沿国内普通高考路径发展,系统完成高考课程学习;亦可根据个人规划转向国际教育方向,通过标准化国际课程衔接海外高等教育体系。这种双轨并行的教育模式本质上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升学选择与发展路径。
爱迪学校的学术口碑影响力非常强的,请您分享一下?
郝文馨:目前,北京爱迪学校双语高中项目已产出三届毕业生,其整体升学率达100%,本科录取率为75%,一本录取率为30%。据统计,全体学生入学时与三年后毕业时的北京市学业水平排名平均提升2万位次。其中,2023届毕业生中,一名学生以579分的优异成绩被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录取,创下该校近年升学成绩新高。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毕业生入学时普遍存在中考成绩未达预期的情况,多数学生以中考录取分数线边缘成绩入读。但经过三年系统培养,其学业水平实现显著跃升。基于上述数据表现,该项目在生源基础与升学成果的转化效率方面呈现出显著优势,教育质量与培养成效获得充分验证。
爱迪学校双语BHS有哪些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或教学方法?
郝文馨:北京爱迪学校双语高中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鲜明特色,其中导师制与分层教学模式构成两大核心支撑。
在导师制实施方面,学校构建了全流程学业规划指导机制。学生入学报到首日即由学科教师担任学术导师,通过“以终为始”的逆向规划模式开展个性化培养。具体操作中,导师团队首先通过职业倾向测评工具协助学生明确职业兴趣与专业方向,对目标模糊者建立认知框架。基于职业规划,导师与学生共同推演目标院校录取标准,将三年后的目标分数拆解为学年、学期乃至周度的阶段性指标,形成涵盖学习计划、考试策略、能力提升的动态规划体系。该机制通过定期学业复盘实现过程性调控,确保规划与实际发展相匹配。实践表明,该制度有效解决了新生入学时的目标缺失问题,使90%以上学生能在首学期内建立清晰的发展路径,形成持续的学习内驱力。
在教学组织层面,学校实施精细化分层教学体系。除按学业水平进行班型分层外,课堂内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教师根据学生即时反馈动态调整教学难度,提供梯度化学习资源包。课后配套设置分层辅导机制,每日安排专项时段进行培优强化与基础巩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提升。通过“整体分层+课堂微调+课后定制”的三维模式,学校实现了对个体学习需求的精准响应,使每位学生均能获得适配其能力水平的发展方案。这种个性化培养路径的设计,从根本上保障了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效能与成长空间。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目标管理与教学适配的双重驱动,构建了“规划-实施-反馈-调整”的闭环系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化保障。
郝老师您认为什么样的学生适合爱迪学校双语BHS呢?
郝文馨:北京爱迪学校双语高中部的招生与培养体系建立于特定政策框架之下:申请者须具备北京市户籍,通过北京市中考并经中招系统正式录取后方可入学。基于该准入机制,学校形成了三类典型生源的培养路径:
第一类为具有明确国际化发展意向的学生群体。该群体学生既希望保留国内普通高中学籍以获取毕业证书,又期望接受国际化课程训练。此类学生占比最高,其培养模式采用“国内课程基础+国际课程衔接”的双轨制设计,学生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学习并取得毕业资格后,可无缝对接国际课程体系,实现学术能力与升学路径的双重保障。
第二类为处于升学规划探索期的学生及家庭。受国际形势变化、个人发展定位等因素影响,该群体在初高中阶段尚未形成确定性升学方向。学校通过“国内课程筑基+国际环境浸润”的过渡性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1-2年的观察适应期。在此期间,学生既可系统掌握国内高中核心知识体系,又能通过国际化校园环境、外籍教师团队及国际课程体验活动,充分评估自身与国际化教育模式的适配性,为最终升学决策提供实践依据。
第三类为倾向国内高等教育但追求差异化培养环境的学生。该群体虽明确国内升学方向,但期望突破传统教育模式,获得更个性化的关注与发展支持。学校通过小班化教学、双语浸润环境及多元化评价体系,在保障国家课程实施质量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核心素养,满足其个性化发展需求。
从近年招生数据观察,家长群体已展现出更趋理性的教育选择策略,能够基于学生个体特质与家庭发展规划,在多元化升学路径中作出精准决策。这种趋势反映出教育消费者对国际化双语教育价值的深度认知,也为学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重要市场反馈。
北京爱迪学校双语BHS的教育教学有哪些特色优势呢?
郝文馨:北京爱迪学校双语高中虽身处国际教育体系,但因开设国家普通高中课程,其教学成效必然需置于国内普通高中教育框架下接受检验。针对部分家长关于“国际化学校能否有效实施普高课程教学”的质疑。
首先,从高考改革趋势来看,北京市自2017年推行新高考改革至今已形成鲜明特色。其命题机制突破传统知识考查范式,转向创设真实问题情境,重点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跨学科整合能力及高阶认知水平。这种评价导向与爱迪学校26年来在国际教育领域形成的“能力本位”教学理念高度契合——学校自1997年建校以来,始终将思维训练、学科融合作为核心教学策略,其积累的国际化课程开发经验恰可转化为应对新高考改革的独特优势。数据显示,北京市普通高中系统化研究新高考仅有6年历程,而爱迪学校通过持续26年的国际化教学实践,已构建起覆盖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评价反馈的完整体系,在应对开放性命题、培养核心素养等方面形成显著经验积淀。
其次,师资队伍建设构成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学校普高课程教师团队呈现“双高特征”:学历结构方面,80%以上教师持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从业经验方面,全体教师均具备10年以上北京市高考教学经历,对考纲要求、命题规律具有深度把握。更关键的是,教师发展体系实现了国际化经验与本土化实践的深度融合——依托学校26年形成的特色教师培训机制,将国际课程中的项目式学习、差异化教学等先进教法,与国内高考的考点解析、应试策略进行系统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双轨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创新使课堂目标直指核心素养培育与考试能力提升的双重达成,有效降低了学生的课外补课需求。调研数据显示,爱迪普高学生课后学科辅导时长较北京市平均水平低37%,而学业成绩达标率却高出21个百分点,充分验证了该教学模式的实效性。
上述分析表明,爱迪学校双语高中通过将国际化教育经验与新高考改革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已构建起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适应性的高质量普高教学体系。这种“双轨融合”的办学模式,不仅回应了家长的核心关切,更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创新范式。
最后,请您对爱迪学校双语BHS的未来期望用一句话作为结束语!
郝文馨:希望所有的学生在双语高中都能够被发现、被点燃、被托举,成为他们更好的自己。(图/文 晓玉)
①特别声明:本站点注明为"原创"的文章,版权均属国际教育在线所有,未经书面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未注明“原创”的文章,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联系邮箱:85861739@qq.com